“你会喝水吗?”——这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,你却未必做得正确。饮水习惯和方式不正确的“水盲”,在现代人中占据很大比例。
别看喝水是件小事,喝不对也会带来大麻烦。下面提到的这十个“不要”,记住了它们,才算真正“会喝水”。国内一项调查数据显示,七成人都是发觉渴了才喝水。殊不知当你感到口渴的时候,你的身体至少已经流失了1%的水分。
喝水不是为了解渴,而是让其参与新陈代谢,被人体吸收,长时间缺水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,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![你会喝水吗? 你会喝水吗?]()
所以,不管渴不渴都要及时补水。外出时手里带上一瓶水,随时喝一口;办公室或家里都放上一个水杯,有机会就喝。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建议,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、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,建议每天最少饮水1500毫升,大约8杯的量。如果活动量大,出汗多,则相应增加喝水量,及时补水。
有人会问,之前一直说每天喝水不少于2500毫升也就是8杯水,为什么现在只有1500毫升?其实,2500毫升是指人一天需要的水分总量,果蔬里含有大量水分,菜汤里、连主食、肉里都有,人体需要的水,有一部分来自于饮食中。
8杯是最低限的量,有些人则需要喝得更多。比如烦躁的人多喝水能舒缓心情,肥胖的人多喝水能加速新陈代谢等等,运动后、洗澡后也都要及时补充水分。
有些人每天早上会喝上一杯淡盐水,但其实国人盐分摄入已经普遍超标。饭菜已经够咸了,就别额外吃盐了。有高血压、心脏病及肾功能异常的人,水里加盐就更雪上加霜。糖的道理也是同样。糖水、甜饮料,喝多了会胖,也很不利于血糖控制。至于蜂蜜,也不要放太多。它的主要成分就是糖,润肠通便、美白嫩肤的功效不那么显著,让你大腹便便、耽误减肥大业的作用,倒是很明显。
莫名其妙的各种草药、补药就更不要在水里乱加了,万一伤肝伤肾,就得不偿失了。
要是觉得水里没味儿,茶叶、咖啡,或者泡个枸杞、柠檬片、玫瑰花还是不错的。
睡前不宜喝太多水,但可以稍微喝上两口,尤其是中老年人。当人熟睡时,由于体内水分丢失,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,血液黏稠度会变高。临睡前适当喝点水,可以减少血液黏稠度,从而降低脑血栓风险。此外,在干燥的秋冬季节,水还可以滋润呼吸道,帮助人更好的入睡。
通常来说,人体能接受的饮水温度不能超过体温太多。口腔和食道表面黏膜的温度在36.5℃~37.2℃这个范围内,所以,建议适宜的饮水温度为10℃~40℃。
需要注意的是,人体能耐受的饮水最高温度是50℃~60℃,一旦超过了65℃,就可能会烫伤黏膜,还会增加罹患食管疾病的风险。爱喝“热水”的朋友一定要小心了。
有些人崇尚天然的山泉水、雨水,但自然界的生水,江河湖的水、溪水、泉水、雨雪水等,水质都不明确,万一喝出问题呢?所以未经处理的天然水还是少喝为妙。
早上起来的第一杯水是真正意义上的珍贵水,中老年人更应该注意。
人体经过一夜代谢之后,身体的所有垃圾都需要洗刷一下。饮用一杯水可降低血液黏度,促进血液循环。早晨这杯水堪称“神仙水”。
![你会喝水吗? 你会喝水吗?]()
喜欢早上起来喝一杯冰水,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。
喝冰水容易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,影响消化、刺激胃肠,使胃肠的蠕动加快,甚至引起肠痉挛,导致腹疼、腹泻。
饮水机看似让人喝上好品质的水,实则未经常保养清洗的饮水机“二次污染”很严重。每当打开饮水机龙头时,听到“咕噜”的声音,桶里翻出一串气泡,这就是有空气进入,灰尘及微生物就会被带入。
据国家环境卫生监测部门检测数据显示,桶装饮水机内的冷热水胆3个月不洗就会大量繁殖细菌,如大肠杆菌、葡萄球菌等。
现在很多孩子每天可乐、果味饮料不离手,用饮料代水,不但起不到给身体补水的作用,还会降低食欲,影响消化和吸收。
如果一定要喝有味儿的水,也要根据自身体质,适当改善。比如——便秘的人可以喝点蜂蜜水或者果蔬汁,能够促进肠道蠕动;胃寒的人要少喝性寒的绿茶、凉茶、果汁,多喝暖胃的红茶、姜糖水等。
![你会喝水吗? 你会喝水吗?]()
饮水是保健养生中的关键一环,但喝对水也不是那么容易。健康饮水,水质安全是最重要的,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安装一台终端净水器,保障水质安全的同时,饮水也更方便。